• 王陽明經典語錄

    王陽明簡介:明代文學家

    王陽明經典語錄

    1.破山中賊易,破心中賊難。

    正德十三年正月,王陽明在進剿襲擊俐頭的暴動山賊之前,曾寫信給弟子薛侃說:“即日已抵龍南,明日入巢,四路兵皆已如期并進,賊有必破之勢。某向在橫水,嘗寄書(楊)仕德(即楊驥)云:‘破山中賊易,破心中賊難!瘏^區剪除鼠竊,何足為異。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,以收廓清之功,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!

    《王陽明全集·與楊仕德薛尚謙書》
    2.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。

    既然萬事萬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們的心外,而又一定要說窮盡天下的事理,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心中還沒有足夠的良知,而必須向外尋求天下眾多事物的道理,用以彌補增加我們心中的良知。全文為:“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,而必曰窮天下之理,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,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廣,以裨補增益之!

    《傳習錄》
    3.人生大病,只是一“傲”字。
    4.心即理也。心外無理,心外無物,心外無事。

    “心外無物,心外無理,心外無事”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,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,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,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。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說,心與物同體,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,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。離卻靈明的心,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;離卻天地鬼神萬物,也沒有靈明的心。從一方面說,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;從另一方面說,心無體,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?陀^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,就處于虛寂的狀態。如深山中的花,未被人看見,則與心同歸于寂;既被人看見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。王陽明的心外無理是說,心的本體,就是天理,事雖萬殊,理具于心,心即理也。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,心外求理,就是心與理為二。心中之理,就是至善,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。

    5.故立志者,為學之心也;為學者,立志之事也。
    6.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
    來自于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,良知是心之本體,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,是天理,在未發之中,是無善無惡的,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,它是“未發之中”,不可以善惡分,故無善無惡。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,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,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,善惡的差別,他可以說是“已發”,事物就有中和不中,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,中者善,不中者惡;良知雖然無善無惡,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,這是知的本體;一切學問,修養歸結到一點,就是要為善去惡,即以良知為標準,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。

    7.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,儒、佛、老、莊皆我之用,是之謂大道。二氏自私其身,是之謂小道。

    這句話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趨勢,此句說得很好。儒學說到底就是這個一,一生萬物,而萬物又同歸于一。這個一看似簡單,實際卻又最難。因為理解透這個一,不僅需要在理論上分析透徹(看懂浩瀚的儒學著作可不簡單,其中包括了經、史、子、集等各個方面),而且在自己的實行中也要遵行這一天理,這又顯得難上加難了。

    8.有志于圣人之學者,外孔、孟之訓而他求,是舍日月之明,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,不亦謬乎?

    否定是創新的原動力,王陽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敗,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傳。圣人的話未必全對,庸常之語也有金言。雖主要講治學,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!

    《答羅整庵少宰書》
    9.殃莫大于叨天之功,罪莫大于掩人之善,惡莫深于襲下之能,辱莫重于忘己之恥,四者備而禍全。

    災難沒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勞更大的,罪沒有比掩護別人犯罪更大的,惡沒有比偷襲別人下處更大的,辱沒有比忘記自己的恥辱更大的.四者具備就都是禍。

    10.所以為圣者,在純乎天理,而不在才力也。故雖凡人,而肯為學,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。

    王陽明這里圣人的標準是要”純乎天理“,關于這點,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。有人可能會說,這是古代的東西,早就落后于時代潮流了。好吧,我們換一個說法,把圣人換成人才。把標準從”純乎天理“換成核心競爭力。這樣一來,我們就可以說,人才的標準是要有核心競爭力。我想這樣大家就沒有異議了吧。

    《王陽明傳習錄 卷上 ( 門人 薛侃錄) 》
    11.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。你來看此花時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

    這也是對心學最恰當的闡述,王陽明所表達的確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思想。他沒有說“同歸于無”,如果這樣說,那就是一種西方的思想。他是說“同歸于寂”,“寂”不是“無”,而是在沒有交感時處在一種寂靜的狀態,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有個概念叫“寂感”。

    《傳習錄》
    12.夫學貴得之于心。求之于心而非也,雖其言之出于孔子,不敢以為是也,而況其未及 孔子者乎?求之于心而是也,雖其言出于庸常,不敢以為非也,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?

   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同屬理學的范疇,他們都堅持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,只是程朱理學認為天理獨立于人體之外,若想找尋天理必須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,故程朱理學屬于哲學派別中的客觀唯心主義;而陸王心學則認為天理存在于人的內心深處必須通過反省自身,摒除欲望才能達到對天理的體悟,故屬哲學派別中的主觀唯心主義。

    《答羅整庵少宰書》
    老辦法 Copyright (C) 2009-2012 www.www.th1113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12013982號-1
    国产高清自在自线99 国产A∨国片精品青草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无码